目录
术业专攻
魏明伦碑文馆在内江正式开馆本刊编辑部;4-6
丁季和书法的当代意义王飞;7-10戏曲评论
布袋戏历史探源黄李娜;11-16
数字化技术视阈下中国戏曲传承发展研究纪明明;16-20
以人传戏 以戏传人——《临川梦》对《牡丹亭》的文化建构探究吉灵娟;21-27
从红袍到绿袍——古代戏剧关公着装递变探究居鲲;28-31
临淄八仙戏的流变王冰;32-34
小金县大坪村格萨尔王藏戏的流变特点杨旻旻;35-37戏剧关注
民族歌剧《白毛女》的艺术特性及时代价值刘蕊;38-41
歌剧《小二黑结婚》中小二黑的人物塑造王志昕;42-45
关节时刻的舞台呈现刍议——从话剧《驴得水》谈起韩涛;46-48
“史诗剧”抑或“叙事剧”——论布莱希特戏剧的本体与风格之别姚佳根;49-52
“双重奏”或“双重叙事”——双人模式小剧场戏剧在荷兰李昭明;王卓玉;53-55
跨文化戏剧实践的反思——以《厄勒克特拉》演出为例秦宏;56-59
论转变技巧在美国女性主义戏剧中的应用——基于梅根特瑞的《冷静吧妈妈》的分析江金谛;王晓华;60-63川剧传承
川剧跨文化传播剧目的来源与选择探究高山湖;64-69
现代川剧跨文化改编:创造性吸收与本土化写作田华;黄露;70-75
川剧视觉元素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王川;76-77影视寻思
民族大义下的人情颂歌——评《天衣无缝》的多维人物塑造丁阳;田义贵;78-80
从电影学译著看电影批评的新动态唐忠敏;81-84
回撤:怀旧之前的青春电影(2000—2010)慈祥;85-89
媒介文化视角下我国主旋律电影对社会信仰的表达——以《湄公河行动》为例李源媛;黄平;90-92非遗保护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衍生产品开发——基于传承与传播的探讨李军;93-96
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智能化传播实践与发展聂伟;97-101
关于四川曲艺文旅融合发展的研究——以成都重要人文景点为例刘婷婷;102-104
传统文化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——以清音会为例彩云;秦平;105-107
用户体验视角下非遗的数字化重构——以“金桥吹打”的体验设计为例夏进军;李艺雪;张登洋;108-112
后现代视阈下壮师戏音乐文化中的隐喻胡禹;113-115
嘉绒藏族“达尔尕”与羌族“萨朗”的文化表达比较郑凌云;116-118
坚守与变迁:河南坠子省级传承人陈梅生的艺术风格王任亚;119-121
射箭提阳戏传承人李大富口述史杨永平;122-125
兴文县苗族花山节音乐文化研究程秀芳;姚春;126-128音舞风尚
对古诗词类民族声乐作品运腔的具象与意象探索李雯靓;129-132
舞蹈教学“身心合一”心流状态的激发方式探析王鲁宁;133-135
地域文化对舞蹈创作的影响——以《彝乡之舞》的创作为例张海燕;136-138艺术教育
高师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研究胡晓珊;139-141
关于民族类高校表演专业台词教学的思考——以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为例孙洪;龚婷;142-144
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培育陈香莹;145-147
普通高校“音乐鉴赏”类课程研究赵宏伟;148-150文化融通
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四川方略与实践董子铭;151-153
移民文化与琼剧民俗语言的交流融合陈元芳;154-158
舞美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分析付鉴琴;159-162
新媒体视阈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与建构谢明香;163-166
高等书法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邓洪玉;167-169
动漫与高校普法教育融合创新策略研究陶宇;170-172
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的戏曲元素运用研究林懿;173-174
当代油画人物创作审美趣味的文化身份书写常贵翔;175-178
陶瓷陈设品在陈设设计中的符号化应用兰玲;凌霞;179-181戏剧文学
开埠(话剧文学剧本)王雨;182-198
在守正创新中坚定制度自信——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《人民日报》评论员;2
丁季和题陈子庄腊子口画稿丁季和;陈子庄;19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