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现场/对话
中国古典舞的发生、发展与当代阐释——北京舞蹈学院金浩教授访谈孙婧;4-8
古典也流行——从破壁出圈的舞蹈《唐宫夜宴》说起金浩;尤佳悦;9-13
今日/论坛
欧美现代派文学非线性叙事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罗英芳;14-17
难民社会“切片”:生命拷问与伦理自省的银幕投射峻冰;宋佳芮;18-21+50
国产“小妞电影”身份认同的类型化书写游蓉;22-26
当我们在谈论声音时,我们在谈论什么——兼论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声音设计刘臻;27-30
视点/观察
作为一种艺术赋形的方式——以颜海强《苏轼》《毛泽东》等历史文化名人美术作品为例田泥;31-33
关良戏曲人物画与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田亮;34-36
艾兹·德芙琳舞台美术创作中的四个问题郭子宁;37-40
中国古典生态美学在当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董濡悦;41-43
现代绘画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抽象语言的重构——以从印象派到包豪斯的现代绘画艺术运动为例王康媚;44-46
新兴媒介语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多维趋向郑婉琪;47-50
论社区视觉艺术语言的“公共性”彭甫;51-53
“侘寂美学”视域下的生态茶馆室内环境设计与舞台设计艺术融合李月姣;54-56
地域文化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和传承——以自贡盐业为例吉晨;57-59
非遗创新视阈下的建筑彩作审美维度研究——以湖北荆州章华寺彩作为例王欣;肖玥琪;60-63
纵横/研论
翁偶虹剧评思想与戏剧观念孙俊士;杨志永;64-66
论顾仲彝对外国戏剧的中国化改译吴彩霞;67-70
加西亚·洛尔卡戏剧诗性特征的表现及艺术价值探析任东岳;71-74
时代报告剧的兴起及原因探析木亚赛尔·托乎提;75-77
晚明天启年间戏曲选本的文献价值张艳艳;毛迪;78-82
辽宁关公戏搬演考华云松;83-87
南部县“傩戏”的艺术特征及传承创新研究陈思洁;李延浩;88-91
从典籍中看唐代汉传佛教音乐的兴盛吴石玉;92-97
古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演唱风格的当代演绎陈刚毅;98-100+113
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孙消;101-103
新时期民族音乐的传播机遇与创新发展甘洁;104-106
诗书对周孔 琴瑟亲羲皇——北宋文人琴乐的审美趣味齐楠;107-109
用形象思维增强艺术感染力——试谈形象思维在声乐演唱中的具体运用刘杨;110-113
鄂伦春原生态歌唱文化研究单南;114-116
湖南花鼓戏花旦的润腔技法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刘瑾怡;117-119
论萨克斯管的超高音演奏——以拉塞尔·彼得森《奏鸣曲》中超高音演奏分析为例易炼;120-122
陕北秧歌的多维理论审视于丽;123-126
中国芭蕾舞剧中音乐与舞蹈的民族性融合发展策略沙薇;127-130
中国朝鲜族舞蹈与韩国民族舞蹈特点探究汪琳琳;131-133
现代国标舞艺术表现形式中的文化内涵王寅;134-136
批评/阐述
脱贫攻坚背景下的农村题材影片探析——以《一点就到家》为例刘旭昶;刘永宁;137-140
电视剧《伟大的转折》:长征精神的塑造与艺术创新周思辉;141-143
城乡游荡者:纪录片《最后的棒棒》的身体书写罗兰;144-147
川剧《红盐》导演创作谈于凡林;148-150
青春版《牡丹亭》审美意蕴探寻王肖南;151-154
非传统逻辑关系下的印象主义:德彪西单簧管《第一狂想曲》阐释庞亮;155-157
从方法论的革新到人文存在论的发现——评《四重证据法研究》赵周宽;158-162
艺术/教育
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中的戏剧表演人才培养——以民族类高校为例龚婷;戴汶娟;163-166
教育戏剧赋能大学生美育实践研究王晓雯;167-170
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方法探索王文娟;171-173
基于首要教学原理的高中音乐课教学设计——以“学会聆听”为例罗强;174-176
硝烟中的接纳与传承:抗战时期我国钢琴教育范琨明;177-179
胡琴重奏教学实践研究刘黎;180-182
非遗语境下高校民间舞蹈教学探讨汪丽红;183-185
美术馆多元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探索——以辽宁师范大学美术馆为例颜海强;职梦迪;186-188
文化精准扶贫视域下“川图·微图书馆”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赖柯;189-192
从百年历程中感悟真理力量
陈朋;2
“川剧发展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学术研讨会”在成都举行
蒲攀远;166
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
曹洪滔;193